破解政治難題 應預作準備


余克禮



        早在2005年4月連戰主席“破冰之旅”時,國共兩黨就達成了堅持“九二共
識”,反對“台獨”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的共識,建立了政
治互信基礎,所以,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後,海協和海基兩會在不到一個
月的時間內,很快就恢復了中斷長達十年之久的協商談判。同年11月,陳雲林會長
赴台,兩會領導人首次在台北舉行正式會談,雖然受到民進黨的強力干擾,但還是
如期完成了各項協商議題,簽訂了四項協議。陳雲林會長赴台並與江炳坤董事長舉
行正式會談,標誌著兩會協商實現了制度化。自此,兩會領導人每年在兩岸兩地輪
流舉行正式會談,迄今已達五次。“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正是
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的結晶。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意義重大:它不僅
是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和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
機制所取得的重大進展,而且也象徵著兩岸關係朝全面正常化方向發展又邁出了一
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兩岸都應倍加珍惜兩會協商所取得的這一重大成果,抓住
契機,趁勢推動兩岸關係向縱深方向發展。在這裡我想就此談幾點膚淺的看法,供
各位參考。 

  第一、進一步增進與擴大政治互信,為拓展與深化兩岸協商、談判、對話奠定
更堅實的基礎。 

  過去兩年,兩岸兩會通過制度化的協商談判,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解決了兩岸交
流問題,實現了全面“三通”,使兩岸交流交往基本上步入了正常化的軌道;同時,
ECFA的簽署亦為解決兩岸經濟互動與合作中的主要問題,實現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確
定了方向,找到了有效途徑。在僅兩年的時間裡,兩岸在經濟、事務性協商談判中
能夠取得如此多、如此大的豐碩成果,走出了過去60年未能走出的路,這完全是由
於今天兩岸的執政黨建立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互信基礎。 

  兩岸在經濟性、事務性方面的協商談判取得重大突破,標誌著兩岸協商、談判、
對話將進入新階段,拓展與深化兩岸協商、談判、對話議題,已成為兩岸執政當局
必須面對的問題。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曲折經驗與教訓表明,不斷增進與擴大兩
岸政治互信基礎,對拓展與深化兩岸協商、談判、對話尤為重要。因此,兩岸雙方
都應以最大的誠意和積極的作為來不斷增進與擴大政治互信基礎。鑒於目前島內政
治環境特點,以循序漸進、逐步累積的扎實方式,來增進與擴大兩岸政治互信基礎
比較好。基於此,現階段兩岸雙方首先應回到旗幟鮮明地堅持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
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完整沒有分割,也不容分割的原則立場。因為這既是大陸的
一貫原則立場,也曾經是台灣方面所堅持的主張與原則。 

  1991年3月,“國統會”所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原則》部分的第一條明確
宣示,“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的共同責任”。
1992年8月,“國統會”對“一個中國”的涵義所做出的“結論”又重申了這一原則
與主張。今天活躍在台灣政壇上的國民黨政治人物中,就有人曾是這兩份重要文件
的催生者與見證者。親民黨宋楚瑜主席一直堅持“兩岸一中”的立場,即便是民進
黨內承認“憲法一中”者亦大有人在。因此,只要你還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
回到堅持這一原則與立場上不應有什麼難度,但它卻對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推進兩
岸協商談判相當重要。兩岸雙方如能在國家認同這一根本問題上有了交集點,就為
破解兩難政治難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而可以在此基礎上,對“一個中國”的內
涵、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等問題展開研究,理性務實積極地進行
探討,尋求雙方均可接受的表述方式,從而為兩岸協商談判開辟寬廣的道路。 

  第二、兩岸執政當局雙方都應本著積極的態度、負責的精神,不斷深化兩岸協
商談判機制,加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造福於兩岸同胞、造福於中華民族。 

  兩年來,兩岸兩會不辱使命,通過制度化的協商談判基本上解決了兩岸交流和
經濟合作中的主要問題。從這個角度講,兩岸兩會協商談判這一階段性的任務已基
本完成,剩下的很多後續性的工作可交由即將組成的“兩岸經貿合作委員會”去做。
未來兩岸協商談判將以什麼樣的力度去推動,會朝哪一個方向發展,已成為關心兩
岸問題的人所關注的目標。當前,兩岸協商、談判、對話正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兩岸執政當局雙方都應把握機會,以積極的作為大步向前推進。連戰榮譽主席說得
好,“執政的人對此有責任,不論做與不做,都必須面對它”。大陸方面,去年5月,
胡錦濤總書記與國民黨吳伯雄主席會談時,曾引用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句:“欲窮
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表達他對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殷切期待的心境。
胡總書記還特別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在新的起點上向前發展,需要我們站在全民
族發展的高度,審視世界發展朝流,看清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
平發展主題,堅持正確方向,拓寬前進道路,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兩岸協商、談判即將進入新的階段,兩岸執政當局雙方更要“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
度”,把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謀和平,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下一階段兩
岸協商談判的大目標、大方向, 同時還應以理性務實積極的態度和堅毅的魄力與
勇氣,來拓展與深化兩岸協商談判的格局,加速兩岸協商談判的進程,將開創兩岸
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落到實處。 

  第三、簽訂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應擺上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談判的議程。 

  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燦爛的中華文化,始終是維繫全
體中國人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也是維護中華民族團結和諧,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
精神支柱。中華文化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寶貴財富,兩岸同胞通過
各種形式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來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增強民族認同感,
凝聚民族共同意志,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包括海外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
人的期待。為此,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
話中,鄭重提出了“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的主張。兩岸兩會在順利完成
“兩岸經濟合框架協議”的協商後,理應將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擺上議
事日程,爭取盡早完成這一工程,以增強兩岸文化融合, 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
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台階,從文化認同方面增進與擴大兩岸關係和平
發展的互信基礎。 

  第四、兩岸可通過適當途徑與方式就台灣方面所關心的問題進行溝通與對話,
尋求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台灣同胞普遍關心並希望擴大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
空間,對此大陸方面不僅相當了解,而且也十分重視解決與之相關的問題。在李登
輝、陳水扁主政期間,大陸方面一再呼籲希望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雙方
坐下來商談台灣方面所關心的包括國際活動空間在內的任何政治問題,但是,由於
他們不肯放棄“台獨”分裂主張,使大陸的這一願望一直未能實現。2008年馬英九
上台後,由於兩岸執政當局有一定的政治互信基礎,所以兩岸在主要協商解決兩岸
交流及經濟合作中的緊迫問題的同時,還通過協商妥善地解決了台灣參與WHA等一些
高度敏感的政治問題。在ECFA簽署後,兩岸協商、談判、對話將進入新階段。因此,
台灣方面所關心的參與國際組織活動、擴大國際活動空間及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
制相銜接等問題,未來都可以通過兩岸的協商、談判、對話等方式進行探討,尋求
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相信,憑中國人的聰明智慧,一定能找到解決這些複雜敏
感問題的辦法。 

  在這裡我想著重指出的是,兩岸要想解決任何政治敏感問題,必須以政治互信
為前提,以協商、談判、對話為途徑,任何想單方面片面地通過放話、喊話的方式
達到目的做法,不僅會事與願違,反而還會把問題搞得更為複雜,不利於問題的解
決。所以,胡錦濤總書記在“六點意見”中談到台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時,所用的
標題是“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在這裡胡總書記既強調了解決問題的前
提,又指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即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必須堅持不造
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這一前提,並通過兩岸務實協商這一途徑,作出合
情合理的安排。台灣參與WHA就是這一安排的成功典範。 

   第五、努力破解兩岸政治難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未來兩岸協商、談
判、對話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ECFA簽署後,兩岸協商、談判、對話將再也無法回避政治問題,這幾乎是兩岸
政學商界關心兩岸問題的人士的普遍看法。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不久前接
受《中國時報》專訪時曾直率地表示,兩岸經濟議題“就是這麼回事了”,未來兩
岸不能回避政治問題。台灣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教授早在今年5月就在
《聯合報》上發表專文指出: “如果簽署ECFA是兩岸關係的一個分水嶺,則進入
後ECFA時期,如何在經貿互動的基礎上,把兩岸關係推向一個全面正常化的進程,
可能是兩岸執政當局都必須面對的課題”。趙教授這裡所說的“把兩岸關係推向一
個全面正常化的進程”,應包含著兩岸政治方面的關係,否則就不能稱其為“全面
正常化”。因此,趙教授還指出,“兩岸在簽署ECFA後,都有可能面對討論經濟議
題之外,其它涉及政治或安全等課題的壓力”。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邱坤
玄教授在一個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增進政治互信,破解兩岸政治難題是目
前兩岸需要思考的重要議題。國民黨智庫執行長蔡政文教授也認為,經濟互動的增
加,累積政治互信,先經濟後政治,政治議題將會慢慢啟動。 

  由以上台灣幾位具有指標性人物的言論可以看出,兩岸協商、談判、對話的先
經濟後政治的思路,隨著ECFA的簽署已經再也不能只停留在經濟議題上了,必然要
向包括政治議題在內的其它更廣闊的範圍內拓展。因此,海峽兩岸特別是學術界應
積極思考如何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建立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協商談判,積極營造氣氛,創造條件,預作準備。 

  (作者余克禮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



Copyright(c) 2005,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