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06月15日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回歸中國怀抱起,至陳水扁上台,國民党就一直維 持在這個中國第一大島(約比海南島大2000平方公里)上的“執政”地位。1947年, 台灣恢复了行省編制,成為當時在國民党統治下的第35個省。 筆者提起這一段往事,意在闡明一個無人能夠否認的事實,即國民党在台灣,絕對 不是“外來政權”。所謂“外來政權”一詞,實際上是出自李登輝之口,然后由民 進党人為了惡性政治斗爭而沿用至今的一個极為狡詐的名詞。 國共內戰導致國民党退守台灣。從那時起,兩岸之間除了軍事對峙之外,也各自謀 求建設与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的“三七五減租”(地租最高不得超過收獲總量的 37.5%)以及“地方自治”開始,台灣在政治、經濟方面的進步,從未間斷過;可惜 在2000年間的一場台灣領導人的選舉中國民党敗落下來,而將在台灣辛苦經營半個 世紀的成果,拱手讓予民進党。 在政党政治的制度下,政党輪替本非坏事。但關鍵在于,這种競爭是否屬于良性; 而且,胜選一方,在取得政權之后,究竟以民眾福祉為念,還是為一党之私、一味 搜刮為念?從族群操弄到319槍擊,以及眼前在台灣發生的一連串弊案,已經顯示出 非常令人懮慮失望的答案:台灣的政党競爭,從未走向良性,而且愈來愈惡性与卑 痞。 民進党奪得政權后,大肆接管公營企業,然后營私舞弊、朋比為奸。先后曝光的弊 案數目之多、牽扯層級之高、涉嫌范圍之廣,令人嘆為觀止。 反觀國民党,行政資源一朝盡失,連几個平時經營情況還不錯的党營事業,都陷入 困境。這些企業包括几家聲名卓著的新聞机构,如《中央日報》、中國廣播公司等。 這樣一來,國民党在財務方面捉襟見肘,連一般的人事經費都成了問題。馬英九順 勢使力,為了一清國民党過去財大气粗的負面形象,為了宣示國民党從此不再操控 媒体,也為了把虧損的党營事業一起拋掉,他采取了斷尾求生的策略,將党營事業 售出。馬英九的這一記斷尾求生法,可要比陳水扁的高尚、干淨得多。 在國民党要出售的企業中,最難賣的是《中央日報》。該報自從跟隨國民党遷台后, 由于党政關系,加上人才濟濟,很快成為台灣報界的龍頭,很是風光了一陣子。 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在李登輝擔任台灣領導人兼國民党主席期間,一方面由于報 業市場結构的改變,另一方面則因為党政關系,該報不幸淪為李登輝的打手。那時 該報抨擊對象往往不是作為反對党的民進党或党外人士,而是國民党內与李登輝理 念不合的“同志”們。于是,報紙發行量大幅下跌。很少有人再愿意讀這份只傳達 李登輝個人“旨意”的報紙,也只有李登輝公開說:“人人都應該讀《中央日報》”。 泛綠掌權之后,《中央日報》更是權威盡失。在虧損累累的情況下,它由國民党的 宣傳利器,變成了財務上的沉重負擔。只是,當人們回憶起過去那段風光,總覺不 忍心將它關閉,而希望有人愿意承購接辦。如今這個希望也破滅了,《中央日報》 還是走進了歷史。 除了處理党營事業之外,馬英九為進一步解決國民党的財務困境,并且拉進党与民 眾的距离,還采取了以下几項重要措施: 1、成立青年團,使國民党得以在青年群体中扎根。馬英九曾經語重心長地說,希望 國民党青年團能像共青團一樣地發展。因為這一句話,他還受到民進党的“圍剿”。 但誰都看得出來,馬英九的這一招,是蠻有見地的。 2、精減党工人數,不但可以減輕國民党的沉重人事包袱。還可以除卻這個“百年老 店”里的官僚習气,進一步与民眾接近。 3、中央党部遷出堂皇的舊址,遷入較小的新址上班。除了減輕財務負擔外,更可以 顯出新的務實精神。因此,國民党這次搬家,很受各方注意,被視為國民党有革新 意識的象征。 面對著財務上以及党產處理的困難,國民党依舊顯示了革新和年輕化的決心。馬英 九固然并未為了改革党務而下重藥。但他在改革党務之際,還要擔負起台灣民眾的 另一項重托——為台灣除弊,為百姓謀福祉。在這個節骨眼上,他不能偏廢任何一 方的重任。國民党固窮,但窮得干淨。只要大家能做到團結無私,必能重拾河山。 何況,數泛綠當今人物,清廉可信者,尚有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