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520”演說后,人們議論紛紛。尤其涉及兩岸的部分,令許多人感到偏 “冷”。從內容看,新意不足;從氛圍看,缺少激情。尤其是近日台方又就此次演 說作了一些強調性重复注解,似乎更強化了這种不夠積极的感受。 當然,這可能是人們對馬這次演說期待過熱。這里有兩個參照系:第一是与陳 水扁當年比較,陳如重复過去國民党的“老調”,人們就會感到安心或“熱”,至 少不會有“冷”的感覺。但馬英九不要說唱當年老調,就是新意不夠多,大家都會 覺得不過癮,或覺得“冷冰冰”的。第二是与四年前的馬英九比較,畢竟經歷了四 年兩岸這樣史無前例的熱絡發展,人們普遍對馬有了“高標准嚴要求”,有了新的 期待值(溫度),所以有一點“冷”的感覺是可以理解的。 但台灣的事情确實還要以平常心對應。我們是在那樣“積重難返”的局面下進 行“撥亂反正”,而且取得了极大進展,實現了兩岸從“三不”到“三通”、從 “對抗”到“協商”的重大轉變,我們已經有了“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政治空 間与思想准備,既不放過“大步向前走”的机會,也可以容許小步慢跑甚至暫時原 地踏步,因為“文武之道,一張一馳”,有一點冷熱波動并不奇怪。目前兩岸關系 存在一個基本矛盾:一方面,兩岸積蓄多年的和平發展潛能正在迸發,兩岸關系正 值一個高速成長周期,這与中國發展大气候及中美關系等國際大環境等都有關聯, 也与台灣本身發展需求密不可分。應該說,兩岸基本上具備了“大步向前走”的條 件,這樣難得的歷史性机遇,不應放過。但另一方面,長期阻礙兩岸關系的“三座 大山”即內戰形成的台灣政治法統与大陸的對抗且具有零和訴求的利益結构、台灣 百多年受到外來勢力侵略干涉造成的持續分离的歷史經歷以及冷戰后十多年島內外 台獨勢力猖獗造成的現實影響還依然存在,“愚公移山”的工作才剛剛起步。選后 台灣島內政治經濟的复雜變化,馬英九當局包括其本人內心的矛盾沖突以及今天中 美關系多面性特征的綜合展現,這些矛盾都會對兩岸關系形成制約,當然會經歷一 段時間“此起彼伏”、“此消彼長”的過程。“熱”雖然正在成為主流,但“冷” 依然存在,而且還很深重。這不僅是指政冷經熱、官冷民熱、外冷內熱(涉外偏冷, 內部較熱)等,而且政治本身也是冷熱不均、冷熱交替。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 長期的准備。 積极評价馬演說中的“熱意” 其實馬英九從1月胜選后,就不斷展現出少有的、甚至令人意外的“熱意”。其 中最突出的,一是吳伯雄訪問北京明言“一國兩區”,這是過去沒有過的、公開的 政治綱領性宣示。二是吳敦義出席博鰲會議,這是過去沒有過的、正式的高層公職 官員登陸。“二吳出手”絕非孤立、偶然的舉動,這是馬當局(甚至可能背后還有 人)精心設計的“套餐”。前者如果是政治輿論上的准備,后者就可以視為組織程 序上的安排,都是為馬英九赴大陸談兩岸定位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可謂“兵 ‘馬’未動,二吳先行”。這是台灣當局第一次向大陸及國際社會公開、主動展示 的最大“熱意”。 在“520”演說涉及兩岸的部分中,馬英九也巧妙地以“台灣話(台灣人習慣的 語言)”表達了重要的“熱意”。他全面為“一國兩區”張目,其中最有新意的是 關于法理及民意的論述。 馬演說极力強調“一國兩區”的法理依据是“憲法一中”。文中六次提到民國 “憲法”,這是一個新的、具有“熱意”的政治姿態。當年陳水扁胜選演說也是圍 繞“憲法一中”展開,但陳是以所謂“不修憲”為政治承諾躲避排山倒海的內外壓 力,實際上他天天都在做著“修憲”夢,一直做到單人牢房里去了。而馬今天則大 張旗鼓地強調“憲法一中”,這是以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規定的“一中”為今 后的兩岸關系定位、定基、定向。盡管這里講的是“中華民國”,但畢竟是“兩岸 同屬一國”即“一個中國”,從憲法高度對“兩國論”、“一邊一國”乃至“特殊 國与國關系”等兩岸定位進行否定,這就從法理上消除了兩岸關系今后發展的一個 重大政治障礙。換言之,今后兩岸定位的爭執,只是兩岸內部一家人之間的糾紛, 這就為進入“一個中國什么都可以談”的政治框架奠定了基礎。今后兩岸就可以在 這樣的“一中”平台上博弈,這也是兩岸和平發展、良性互動的政治前提。陳水扁 上台時的“四不一沒有”只是以“不修憲”的消极態度瞞天過海,而馬英九是積极、 倡導性地以“一中憲法”為綱,綱舉目張地引導大家向著憲法指引的“一中”方向 建立自己的國家觀及行為規范,并包含著遵守國家法的約束意義。這對于強調法制 的兩岸及海外尤其是美國等,提供了理解兩岸定位至關重要、且合情合理的基本點。 同時,馬演說還強調了台灣“民意”對“一國兩區”的支撐。馬英九特意表明, “20年來兩岸的憲法定位就是‘一中兩區’,歷經3位‘總統’,從未改變。”有心 人都會注意到馬這里省略了兩蔣時代,而是巧妙地以“台灣話”針對三任所謂“民 選”總統(李陳馬)闡明立場。這就是說:1、“一中兩區”并非馬英九個人創造、 也不是今天國民党一党的一面之詞。這是台灣光复以來,尤其是1996年民選以來包 括陳水扁任期在內的台當局一以貫之的有關兩岸政策的主張。2、這20年的政府都是 “民選”的,而且每次都是全島為兩岸政策爭論不休,最后才投票選舉,因此當然 可以合理地認為“一中兩區”就是台灣這20年來一以貫之的“主流民意”。3、由于 這是台灣多年來一以貫之的“主流民意”的“最理性務實的定位”,當然就不是大 陸強加于台灣或美國強加于台灣的,而是台灣民眾自己自主的選擇,而且是長達20年 來一以貫之的民意選擇。這實際上就是在印證北京關于“‘一中’并非大陸單方面 強加于台灣”的說法,与王毅主任“兩岸一家人”的提法相互呼應。這說明,“一 個中國”或“都是中國人”,不僅是以兩岸法理(憲法)為基石的共同規定与制度 約束,而且是兩岸絕大多數人民出于血緣、感情、文化的共同認知与相互定位。 “三通”等帶來的經濟互惠是在上述民主与法制的基礎上結出的碩果。 如果把上述馬演說中的兩個重點概括一下,可以稱為“一個定位,兩個依托” ---即“一中兩區”的定位,依仗“法理”与“民意”的依托。這是馬演說中表達的 最大“熱意”与善意。 冷靜關注馬演說中的“冷風” 馬演說中的“冷風”,主要就是有關“台灣安全鐵三角”的論述。以“兩岸和 解、活路外交、強化武力”构筑“等邊”三角型,并表示要“同等重視、平衡發展”。 眾所周知,台灣的安全主要是來自“兩岸和解”,這是最根本的保障。近几年來, 如果說台灣在涉及外交或防衛方面取得了一些超出陳水扁時代的“業績”,主要是 大陸為了積累兩岸善意,作出了明顯的妥協,不然,情況肯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 這一點台灣朝野上下人人皆知。馬演說只是希望“兩岸能彼此包容、相互協助,讓 這個良性循環的模式發揮更大的正面效益。”但對這個良性循環中最主要的方面??即 大陸的努力与善意几乎沒有提到。在主觀上這是欠缺善意的不公正態度,在客觀上 也是不符合事實的,反而不利于兩岸及海外對馬當局的印象。 台灣的“外交”現狀,有目共睹。与其說是安全保障,不如說是發展的麻煩。 台灣每年為這些“外交”花費了大筆金錢等資源,這里不僅有維持所謂“邦交”關 系的花費,而且有“拓展國際空間”的付出,特別是謀求美國等大國支持的代价, 不僅不能為台灣換來“安全”,而且會使兩岸出現不必要的麻煩与爭執,這种爭執 表面看是零和博弈,其實對台灣往往是雙輸結局:台灣爭輸了自不待言,台灣就是爭 贏了,必然會傷害兩岸關系,拐著彎還是會傷及台灣。另外,讓本不富裕的台灣民 眾承擔不必要的巨額的經濟負擔,也造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有時還會為“机密費” 等弊案開綠燈,損害台灣的安全与形象。 其中特別是“拓展國際空間”,“拓展”二字有特定意涵。“拓”自然是開拓 之義,而且不會是到月球上開拓,肯定是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主權開拓“中華 民國外交空間”,口頭上說不搞“烽火外交”,實際是希望以和緩的方式獲取過去 “烽火方式”未能取得的利益??都是在為自己今后与大陸在政治上討价還价准備籌 碼。其實,今天世界情勢馬等人應該看得很清楚:美國都在与北京談“G2”,中國在 國際上的外交定位已無人可以撼動,近來是美國等怕中國“國強必霸”,向外“拓 展”空間,威脅美國利益,很少有人不知好歹地企圖改變現狀,向中國“拓展”空 間。因此,馬演說中的“拓展”還是李登輝當年那一套“向不可能挑戰”的翻版, 結果只能是自欺欺人,貽笑大方,落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下場。陳水扁后 期曾有學者就是否“打光”台灣邦交國展開討論,進入馬執政后,礙于雙方的面子, 才出現了“休兵”的局面,并使台灣在世衛組織等場合有了一些進展,很明顯,台 灣所謂國際空間的出路來自“兩岸和解”,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馬演說對 此避實就虛,固然有文宣上的不得已,但至少是一种缺乏善意的表現。 馬英九的“冷”表現最重要的是要“以國防武力嚇阻外來威脅”。這當然是針 對大陸的,具体就是指對美軍購等。這是其“鐵三角”之重要一角,也是最易于引 起人們關注(敏感中之敏感、核心中之核心)的一部分。必須指出:任何國家或准 國家机器都是以軍隊作為最本質的核心构成。軍事關系,從來是雙邊政治關系中最 實質性的部分。兩岸關系今后無論如何發展,必須要過這道坎。這是判別兩岸關系 屬性是否敵對的本質特征。這是一個老話題,容當另文評述。這里只提及一點:在已 經實現三通,每年大陸努力讓利、台方有900億美元順差收益的情況下,馬作為政治 上的獲利者,同時炫耀183億美元“軍售”,似乎太不合情理。針對這些老話題,如 何找到“与時俱進”的說法,台方還要作出努力,至少在措辭上應該表現出不低于 大陸行動水平的善意与“熱意”,這也直接涉及到兩岸民眾的觀感。 趨熱避冷,建設新的兩岸關系增長點 馬演說中的“冷熱不均”并不奇怪,這是兩岸關系現實矛盾的体現。問題在于 雙方在新的形勢及矛盾面前,不要被困難嚇倒,也不要被迷霧遮住眼睛,應該站得 更高,以更大的政治智慧,更積极地捕捉各种机遇,調動兩岸蘊藏的巨大“潛能”, 建設兩岸關系新的增長點。 例如針對周邊海域的共同防衛。近來美國重返東亞,引發東海、南海等事端不 斷。這里所有的糾紛,几乎都与兩岸有關。甚至綠營也有投入“維護海權”行動的 可能。因為廣闊的海洋資源對所有台灣人都是有吸引力的。冷戰時那么對立兩岸還 曾默契聯手,現在天天碰面干杯談合作,這天大的共同利益及合作增長點卻不能被 提到桌面上,真是太可惜了。美日為了給自己壯膽,連太平洋島嶼國家都不放過, 千方百計拉攏。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釣魚島本來就屬台灣宜蘭縣,兩岸齊心協力 純屬天經地義,連美日也不會意外。至少可以根据“一中”原則建立“共同擁有, 共同防衛,共同開發”的具体協商及行動机制。這方面如真有進展,美國對台售武 就會受到重大“牽制”,中美甚至可能在這個老問題上“攻守易位”,而兩岸關系將 面對一個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可能直指最為敏感的軍事領域。化消极因素為 積极因素,化主權安全糾紛為合作發展良机,“化干戈為玉帛”。 再如兩岸的文化交流建設。台灣最近建文化部(龍應台任部長),大陸正在大 力推動文化建設。近年來大陸“國學熱”對台灣极有震撼。台灣朋友稱:從國學熱 看出大陸与我們完全是一家人。過去台灣一直宣傳大陸被“蘇俄赤化”,尤其“蘇 東波”后更增添了對大陸的誤解。今天大陸“國學”与各种歷史文化遺產与世界各 种思潮相映生輝,百花齊放,對台人有极大触動。共同建設“一中”文化,是同一 民族心理构建的基礎。兩岸本來就是“共同語言”,問題是政治分岐与長期分离造 成了隔閡,求同存异在文化領域中可能是最容易做到的。應該說,兩岸文化交流建 設正當時。如果說上述“共同防衛”是對外通過整体民族利益构建提升兩岸關系層 級,那么文化交流就是對內通過個体心靈融合強化兩岸感情認同。這些都是共性強、 認同深、爭議少,易操作的領域。 在這個過程中,兩岸都將面對“取”和“予”的關系。哪一方都不能只想“取”, 還應有“予”的准備与作為,即都應登高望遠、理性務實、善于妥協,為了實現我 們共同的最大利益,找到雙方最大的公約數。今天兩岸正面對著一個難得的、史無 前例的歷史机遇:兩岸互信及互動最良好、協商及妥協机制最健全、中國的國際地位 最高、中美等大國關系(尤其在台灣問題上)最成熟,中國最具有處理這類問題之 軟硬綜合實力--面對這樣好的歷史机遇,我們不要失之交臂。 (作者為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本文原稿刊於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