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次撤僑看中國的政治制度


沈其命


歡迎閱覽【沈其命專欄】

從本月上旬中國政府由利比亞撤僑三万五千餘人﹐到本月中旬從日本撤僑將近万人
兩件大護僑動作看來﹐我們不難發現﹐儘管中國政府被西方曰為"不民主的獨裁政治制
度"﹐但是它在乎平民百姓的福祉﹐哪怕是旅居國外﹐佔全國人數比率微不足道﹐
護運起來卻是高難度的華夏子孫。
 
再說﹐中國政府的運作方式﹐固然不合西方的所謂民主制度﹐卻具有高效率的施政
能力。現代化也好﹐經濟建設也好﹐主辦奧運世博也好﹐甚至這兩次護僑的作為﹐
處處表現出高人一等的執行能力。以此能力﹐再加上他們真正的關乎民生的理念﹐
和下一個,下兩個五年計劃相呼應﹐人民有理由盼望更好的未來﹐為什麼還要去響
應那些不著邊際﹐不知道會把國家帶到那裡﹐會為人民的帶來什麼後果的的反對運
動﹖ 

不錯﹐共產黨是一個一黨專政體制的政黨﹐因之它也被歸類為"專制政權"。可是它和
改革開放之前的共產黨相比﹐畢竟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首先﹐它在政策制訂上﹐
已經不是一言堂。毛澤東能夠做到的獨斷獨行﹐江澤民﹐胡錦濤﹐甚至以後的習近
平都不可能做到。至少﹐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成員﹐有很大的左右力量。黨內精英和
元老們﹐也有相當可觀的發言權。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任期
制度已經建立,而且認真奉行。這並不是任何極權獨裁的政府能夠輕易做到的。這
個黨內民主的趨勢﹐未來必然會走向基層。它縱然缺少成文憲章的依據﹐卻是回不
了頭的走向。我們固然不能臆測它哪一天會發展成全民民主﹐但就算是局限於黨內
的民主﹐也遠比世界上許多獨夫統治,或難有作為的的民主政體的國家﹐高明得多。

就算中國政治將長期處於單一政黨的制度下﹐而黨內的逐漸開放﹐也可以容納越來
越多的人才和不同意見。黨內未必不能監督施政,黨內未必不能有不同的聲音。而
將來的演變,也許會出現黨內,黨外的競爭局面。循序漸進的結果,即使黨外不會
變成一個在野的反對黨,也會另有發展演變的途徑,扮演起監督政府的角色。總之,
民主制度沒有理由必須全盤師法西方。中國未嘗不能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制
度。

至少目前,只要共產黨本身求才若渴﹐絕大多數的精英分子會把入黨當作報國之門。
如此讓政壇精英先在黨內辯論政見﹐形成共識後製成政策﹐只要不在教條框框里打
轉。這種制度﹐不比在議會中朝野互斗,吵作一團的西方民主制度為差。 

同時﹐西方民主制度下﹐一次耗盡社會成本的選舉之後﹐勝選的政黨一旦上了台﹐
組成新政權﹐不也是有任期的一黨專政麼﹖再說﹐朝野政黨互槓造成行政資源的流
失,政策的中斷或窒礙難行等等損失﹐誰計算過﹖ 

民主不必多黨﹐制度不必盲從西方。只要領導者不存私心,大家遵守同一個遊戲規
則,不致推出一個像陳水扁或馬可仕一樣的主政者﹐則人民幸甚﹐國家幸甚﹗


Copyright(c) 2005,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s Peaceful Unifi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