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出:“要穩定與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必須面對制約兩岸關係發展的核 心問題,即不斷地凝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同認同,厚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 礎,為解決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條件。”“對台灣方面來說,應以理性、務實、客觀 的態度來接近大陸、瞭解大陸,逐漸地去真正認識大陸,放棄成見、偏見甚至某種 敵對、敵視心理,讓兩岸在和平發展中實現融合,在互利互惠中實現雙贏,共同走 出不幸的歷史,共同迎接美好的未來。”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執政黨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 政治互信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兩會協商,先後共簽署了十五項協議,達成一項共識, 兩岸制度化協商不斷深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簽署和實施以及兩岸經合會成立, 標誌著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率先在經濟領域獲得突破,兩岸經濟合作關係的 機制化和制度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然而,在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軌道並大踏步推進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 同時,兩岸關係發展也潛藏著諸多挑戰,這不僅僅表現在兩岸之間固有的歷史分歧 和長期存在的一些結構性矛盾等方面的問題不易解決,而且更體現在島內國家和民 族的認同危機的不斷加深上。這也是兩岸雙方各種層級、各個界別互動頻繁,兩岸 經濟關係日趨緊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民間交流迅猛發展,但台灣民眾的國家認 同和身份認同與兩岸關係大發展的現況存在較大落差的根本原因,努力構建兩岸特 別是島內的共同認同感,至關重要。 凝聚兩岸同屬一族、一國共識 第一,凝聚兩岸同屬“一個民族”、同屬“一個國家”的共識,對穩定與深化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至關重要。 在過去的短短兩年多時間,兩岸關係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完全是建立在兩 岸的執政黨都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之上。但是,我們也應 清醒地看到,由於李登輝、陳水扁在位期間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島內在兩岸同 屬一個中華民族、同屬一個中國這一本不是問題的政治認同上出現了錯亂。 在島內選舉政治、選舉文化、選舉利益高於一切的特殊政治環境下,公開敢於 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一個中國的聲音越來越少、越來越弱,而強調所謂 “台灣主體性”、“台灣主權”、“台灣前途的自由選擇權”的聲音越來越多、越 來越大。這種趨勢更不利於兩岸共同構建、凝聚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同屬一個 中國的共識,更不利於破解兩岸政治難題。 因此,要穩定與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必須面對制約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 問題,即不斷地凝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同認同,厚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 為解決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條件。 基於此,現階段兩岸執政當局首先應旗幟鮮明地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 立場。這對現在的台灣執政者來說不應有多大的障礙,因為國民黨無論是在朝還是 在野,其政策綱領和所堅守的法律法令無不體現了這一點,更何況國民黨的全稱叫 “中國國民黨”,信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念”。 其次是要努力凝聚島內社會的共識。雖然目前島內的環境要形成“兩岸一中” 的共識仍有相當的難度,但可從凝聚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著手,逐步向回歸 認同“兩岸同屬一中”方向發展。國、民兩黨最近對“九二共識”的爭論,民進黨 內有人提出“憲法各表”等論述,也有無法從根本上否認兩岸同屬一中的意味。如 果兩岸能在同屬一個中國問題上形成共識,對兩岸擴大共識,增進互信,深化兩岸 關係和平發展至關重要。兩岸只要在這一問題上能形成更為清晰和明確的共識,就 能夠在擱置爭議的基礎上求同存異,進而聚同化異,廓清島內民眾在民族認同和國 家認同等重大問題上的混亂,重新構建島內民眾正確的國家民族認同觀,為兩岸關 係和平發展取得實質性的大突破奠定堅實的基礎。 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二,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兩岸民族意識、凝聚兩岸共 同意志的重要途徑。 經貿交流和文化交流是兩岸關係改善和穩定發展的兩大支柱。兩岸經貿交流與 合作可以使兩岸人民互惠互利,達到經濟利益上的雙贏,而兩岸文化上的交流則可 以增強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凝聚全體中國人的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 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燦爛的中華文化,始終是維繫兩 岸同胞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也是維護中華民族團結和諧與國家統一的重要精神支 柱。台灣文化是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兩岸同胞共 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無疑有助於增進兩岸同胞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 因此,兩岸執政黨和執政當局有責任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思考兩岸關係發展 的共同方向,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以塑造兩岸同胞的共同意識,增強兩 岸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 兩岸雙方對文化交流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重要性具有相當高的共識,也非 常重視文化在連接兩岸同胞之間的精神紐帶作用。胡錦濤總書記在“六點意見”中 不僅深刻闡述了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 化交流的重要意義,而且鄭重提出了“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的重要主張。 2010年,胡錦濤在會見吳伯雄榮譽主席時又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 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國民黨執政當局也認為,“中 華文化是兩岸最大的公約數”。馬英九先生在今年元旦講話中提出“兩岸炎黃子孫 應該透過深度交流,增進瞭解,培養互信,逐步消除歧見,在中華文化智慧的指引 下,為中華民族走出一條康莊道路”。 很顯然,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兩岸執政黨、執政當局在當 前形勢下最大的共識。因此,兩岸雙方應在此基礎上順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客觀 要求,不斷推進兩岸文化與教育交流,儘早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使中華文 化真正成為連接兩岸同胞的紐帶,拉近兩岸同胞在國家、民族認同上的距離。 鞏固與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 第三,鞏固與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是增進與擴大兩岸同胞國家、民 族認同的重要基礎。 兩岸關係的主體是兩岸同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兩 岸兩會恢復商談兩年多來,兩岸關係發展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國民黨執政當局實施 的積極開放的大陸政策,得到了台灣民眾的充分肯定與讚揚。《中國時報》去年12月 民調顯示,高達67%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變好”。“陸委會”最新民調也顯示,超 過72%的民眾支持兩岸通過制度化協商的方式處理兩岸交流問題,超過73%的民眾認 同制度化協商有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 可以說,隨著兩岸關係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特別是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 展的局面的形成,越來越多的島內民眾已直接感受到兩岸關係改善與發展帶來的好 處,隨著相關受惠群體、行業和地域的不斷擴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亦 會逐步增強。 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仍有相當一部分台灣民眾對大陸缺乏基本的瞭解, 甚至對大陸還有較大的成見和誤解,也有一部分台灣民眾尚不適應兩岸關係的全面 改善,感覺速度和變化過快。這些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兩岸畢竟經歷 了太長時間的分隔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不可能一夕之間化解歷史遺留下來的隔閡與 誤解、誤會。 正因為如此,進一步增強台灣同胞對兩岸關係發展的認知,尤其是遏制“台獨” 分裂勢力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干擾,擴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耐心化解兩岸同 胞之間的隔閡與誤會,拉近兩岸同胞的距離,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對大陸來說,要認真思考如何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化解台灣同胞的疑 慮,不斷消除兩岸人民之間的隔閡,真正設法增進兩岸同胞的民族感情,鞏固並擴 大兩岸關係發展成果,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健康發展。 對台灣方面來說,應以理性、務實、客觀的態度來接近大陸、瞭解大陸,逐漸 地去真正認識大陸,放棄成見、偏見甚至某種敵對、敵視心理,讓兩岸在和平發展 中實現融合,在互利互惠中實現雙贏,共同走出不幸的歷史,共同迎接美好的未來。 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四,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增強兩岸國家、民族認同,深化兩岸關係和 平發展的強大動力。 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敬仰的偉人孫中山先生早在百多年前就喊出“振興中華”的 響亮口號,並為追求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民主自由、民生幸福和實現國家富強貢 獻了畢生精力。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近代以來無數中國仁人志士為之犧牲奮鬥的 偉大理想,更是當今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兩岸領導人更以振興中華、實現民 族復興為己任。胡錦濤總書記在“六點意見”中指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 共同體。包括大陸和台灣在內的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有責任把它 維護好、建設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兩岸關係和平發 展新局面要靠兩岸同胞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最 近馬英九先生明確宣示要“振興中華”。兩岸領導人的宣示既反映了所有炎黃子孫 的心聲,更是凝聚兩同胞共識的紐帶。 在中華民族邁向復興的歷史時刻,兩岸各界應共同努力,抓住歷史的機遇,將 兩岸關係發展融匯到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共同攜手開創全民族復興的美 好未來。只要兩岸中國人能夠“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自覺地為振興中華而共 同奮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方向,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就 會不斷增強,中國的未來、中華民族的未來就充滿了希望。 進一步深化目前的各種交流實現兩岸經濟社會交流正常化 第五,當前最迫切的是進一步深化兩岸經貿合作、人員往來和各項民間交流, 實現兩岸經濟和社會交流的正常化,為兩岸共同探討破解政治難題,為政治協商創 造條件,預作準備。 推進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及實現兩岸人員往來、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是促進兩岸 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兩岸經濟關係的正常化可以厚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 濟基礎,兩岸人員往來和交流的正常化則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要求,是 兩岸關係保持穩定與發展的支柱和動力。 隨著ECFA的簽署和實施及後續協商的展開,以及兩岸全面實現“三通”,兩岸 經濟交流與合作邁入制度化和機制化的軌道,大陸同胞赴台旅遊穩步發展,兩岸人 員往來、文教交流開始邁入規模大、平台多、領域寬、內涵深的新階段。 但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進展並未消除阻礙兩岸關係完全正常化的結構 性矛盾。當前要鞏固兩岸和平發展的各項成果,最迫切的是要進一步深化兩岸經貿 合作、人員往來和各項民間交流,實現兩岸經濟關係和社會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 在兩岸經濟關係上應儘快推進ECFA的後續協商並達成協議,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等 等。在人員往來和民間交流上應加快建立制度化的交流機制,拓寬兩岸交流的領域 和深度,清除可能發生的各種干擾。 積極為兩岸政治協商預做準備 在兩岸經濟關係、人員往來和民間交流逐步實現正常化的基礎上,兩岸應共同 努力,創造條件,積極為兩岸政治協商預做準備。 首先,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路,不能僅僅停留在經濟議題上,在兩岸經 濟合作實現制度化、機制化後,就必然要向包括政治議題在內的其他更廣泛範圍拓 展。 其次,兩岸關係的本質是政治問題,其發展過程無一不是政治性因素所決定的,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面對、正視複雜敏感的政治問題。 第三,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與正常化,確實存在不少難題,需要集思廣益,共 同尋求破解之道,關鍵是要累積並增進兩岸互信。 第四,兩岸關係的發展雖一時還難以進行政治協商,但現階段兩岸雙方應為此 努力創造條件,未雨綢繆,預做準備。 2010年10月,王毅主任訪美向兩岸僑社演說時就指出,謀求兩岸關係穩定發展 的基本思路還是“先經後政,先易後難”,但它不是機械和絕對的,“先易後難, 其實是易中有難;先經後政,實際上是經中有政”。兩岸關係中存在的多年積極的 難題和政治分歧是客觀事實,但早晚都必須面對,是不可能永遠回避,也是無法回 避的,只有通過平等協商加以妥善處理。2010年12月,王毅主任在廣東東莞台商協 會慶典致辭時明確表示:對於多年來遺留下來的難題和固有分歧,我們沒有必要回 避,也不應回避,遲早要面對它,處理它。希望能為將來雙方在適當時候坐下來商 談這些問題,不斷積累共識,不斷創造條件。 因此,在經濟、文化、民間諸方面交流合作取得豐厚成果之後,兩岸也可以通 過適當方式與途徑,比如可以由兩岸學界適時就政治問題先展開理性探討。這個過 程既是廣泛聽取意見,思想交流、交鋒、交集的過程,也是引導輿論,說服、爭取、 凝聚民意的過程。它不僅有助於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這個過程 起到逐步化解兩岸的政治分歧,擴大兩岸共識,增進兩岸同胞共同的政治認同的作 用。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說:兩岸因歷史因素,許多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 但當“同”的部分越多,化解“異”的可能性就增加,存異求同,才能共創雙贏。 兩岸關係60年的政治隔閡不是一下子可以化解得了的,必須要經過相當長一段 時間的艱苦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決。當前兩岸雙方都要認真面對的是台灣島內嚴 重的認同危機問題,它造成島內的嚴重內耗,而且還會影響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 深度和廣度,更是突破兩岸政治僵局的巨大障礙。台灣資深評論員顧爾德說得好, 影響兩岸長遠關係的重要因素,並不只是台北以及北京的精英,更關鍵的是兩岸人 民是否能相互尊重理解,這種深厚的社會基礎比經濟利益更具有深遠作用。因此, 我們必須正視如何深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的問題,以確保兩岸關係穩定、 健康、良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