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當選之後,執政重心放在內政與經濟問題上並沒有錯,但在兩岸關 係發展方面似乎仍放不開手腳,沒有任何開創兩岸新局的主張,尤其是過度以台灣 為中心的政治論述,讓人失望與擔憂。 馬英九參選的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總統”,可在二千多字的當選感言中,僅 僅只提到一句“中華民國”,而且是“我會用生命來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完全 以“台灣”概念為核心論述,這不符合馬英九一貫堅持與強調的“中華民國”的法 統與體制。尤其是整個當選感言中充滿著“台灣路線”、“台灣人民”、“台灣新 歷史”、“台灣夢”與“為台灣奮鬥”等以台灣價值為核心的台灣觀念與主張,完 全架空了法理上的“中華民國”,將包含一個中國與終極統一的“中華民國”拋到 九霄雲外。 馬英九在當選感言一開始就表示,這場選舉不是馬英九個人的勝利,而是“台 灣人民的勝利”,“是我們一條追求清廉、繁榮與和平的台灣路線的勝利”。馬英 九第一次提出“台灣路線”概念,已到島內主流媒體的關注與認同,預計“台灣路 線”很可能成為未來馬當局的重要施政理念,並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論述。“台灣路 線”的提出,可能進一步強化台灣主體意識與對台灣的政治(國家)認同,逐步演 化為新的“獨台意識”,而不利“兩岸共同意識”或“兩岸共同體意識”或“中華 民族意識”的培養與發展。這種思想與觀念的出現與可能發展,讓筆者十分憂慮。 在當選感言中,馬英九認為台灣人民給了他明確的使命,他要盡力完成創造 “台灣新歷史的任務”。這個任務是什麼?馬英九沒有明確回答,但從他的整個論 述與選後在媒體刊登的“謝票廣告”中可以看出端倪:“未來會用生命捍衛中華民 國主權、台灣的安全跟台灣人民的尊嚴,生生世世為台灣奮鬥到底,這是對台灣最 莊嚴的承諾”。可見,馬英九在某種程度上有明顯的“民進黨化”趨勢,賦予“台 灣”崇高的政治價值,將“台灣神化”,他要為“台灣奮鬥到底”,這已不僅僅是 “台灣政治偏安”的問題,完全失去了對“中華民國”終極目標的堅持,回避了對 中華民族與中華復興的任何期待,甚至連“中華民族”的一字半語都沒有,完全消 失在他的感言之中。 馬英九這次勝選的原因很多,而且是在原本選情緊繃的情況下最後十天時間內 才轉危為安或逆轉勝的,不可否認及島內外各界公開“挺九二共識”是關鍵性因素, 而馬英九卻在當選感言中將勝選的首要關鍵原因歸於“堅持清廉的努力”,其次是 “振興經濟的努力”,第三才是兩岸和平發展,與外界的普遍判斷有很大出入,即 沒有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或“九二共識”作為最關鍵性因素。清廉執政本來就是執 政者最基本的要求,不可能成為馬勝選的第一關鍵性因素。經濟發展也沒有預期的 好,更沒有兌現第一任期提出的“六三三”經濟發展目標。民眾對馬英九執政最肯 定的是他務實、開放的兩岸政策與路線以及兩岸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 但在馬英九整個當選感言中,有關兩岸關係論述的內容十分有限,僅有兩句話, 而且缺乏實質性內容,僅強調“未來四年兩岸關係會更和諧會更有互信、衝突的機 會會更小”,沒有提出任何新的發展理念與目標。特別是馬英九沒有提到讓他當選 的關鍵性因素“九二共識”的概念,是在有意回避,還是不認為“九二共識”是他 勝選的關鍵,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在談到經濟、文化交流時,不是強調海峽兩岸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而 是“希望加強跟全世界的文化交流、跟經貿往來,讓台灣在世界經濟及文化的版圖 上能夠昂然豎立,成為推動文化交流及經濟發展重要的力量”。這一論述顯示了馬 英九急於拓展國際空間以及在國際社會彰顯台灣的政治企圖與願望,但卻沒有明確 提出如何促進兩岸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主張。 依筆者判斷,這是馬英九“從大陸走向世界”路線受到蔡英文、民進黨“從世 界走向中國”路線的擠壓,逼迫做出的兩岸路線與國際路線調和與修正,是一種退 步。馬英九當選,應當堅持自己已取得成功與民眾認可的兩岸路線,以兩岸關係發 展為優先,加強推動兩岸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而不是回避兩岸議題,這是舍本逐 末,是不可取的路線選擇。 在發表就職演講之前,馬英九及他的執政團隊確實需要認真思考,需要有新的 政治思維,不能過度強調“台灣路線”與“創造台灣新歷史”,不能繼續強化“未 來四年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而是應在強化內政改革與經濟發展的同時,重 點放在兩岸政治互信的強化與兩岸關係發展新境界的開拓上,應在破解兩岸政治難 題方面有所作為,從而在未來四年任內書寫新的政治歷史。 |